信息交换
信息的还原与错位
现在的时代,无论是我们和身边人的日常沟通,或者从媒体上看到的内容或者结论,仔细体会,就会看到和知道大多数都是带有评判视角得出的。事实上语言中的名词和形容词都带有评判性或者定义和标签的含义。比如这个是好的,那个是坏的。这个是好人,那个是坏人等等。这样的论断难道不单一和狭窄吗?有多少人会在看到或听到这种阐述时思考:是谁说的?是谁第一个开始说的?这个好和坏是对谁定义的?谁定义的?怎么得出这样的定义的?什么时候说的?在什么背景环境下说的?当时说的时候有哪些人在场?这些在场的人又拥有怎样的价值观和评判体系?
为了省却大脑的理性思考的周折,很多人都会根据自身的以往经验和所形成的相应价值观,下意识选择符合自身舒适区的观点而不会去试图还原事情的原貌,这也是为什么真相的显露如此的曲折,真相其实是事情的客观现实的全过程,我们的大脑似乎为了省事却会对全过程进行片段化处理,并且会努力省却对全过程的复刻。这一过程造成了什么呢?即信息的丢失。如果在信息丢失的基础上做出反应和结论的话,那还和原信息对应得上吗?不能说错,只能说风马牛不相及。对应到我们的现实生活里,好像一切事物都看得见摸得着,可有感觉的人总会觉得不真实,处处充满虚幻,而这是原因之一!
在我们根据自身经验作反馈或者作结论时我们就已经不是客观的了。很多时候我们自身并不会觉察到自己是主观的,甚至为了说服对方强行施压迫使对方放弃观点,并且还会觉得人越多越正确。事实是没有谁永远正确,只是在一个时间段或者时间点里恰好符合了当时的规律,而我们在那时看来显得正确而已。
那么在我们从观察自身与他人对话过程中可以看到很多人基本不会问为什么,而是就自身感受比较随意的得出一个没有经过多方核实和确认的观点,这也造成了大多数的社交没有实质内容的原因。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问:这碟菜好吃吗?答:好吃,太好吃了。问:怎么好吃呢?答:就是好吃呀,好吃就完了,哪儿来那么多为什么。😂这段话好像进行了信息交换,其实啥也没交换。那么不是评判而进行的对话和有信息的大概是什么样的呢?“问:这碟菜好吃吗?答:好吃,这是一叠番茄炒鸡蛋。问:这些材料从哪里买的?答:都不是买的,番茄和鸡蛋都是新鲜采集的,番茄是自己种的,鸡蛋是自己养的鸡下的蛋。问:那菜是自己烧的吗?答:不是,是家中厨艺很好的人做的,朋友吃了都夸手艺好。答方问:你尝了这道菜感觉怎样?问方答:很喜欢,也很想自己在家也有这样的美味享受,了解之后就知道怎么做了。”在这里就可以看出描述才是一个客观信息用语言的途径才有效交换的做法。
看来找到可以平静的丰富的交换信息的人也是让我们生活的烦恼消减,愉悦增加的方法呢。生活中的小确幸也藏在这样的细节里。就像我们画画的时候,一笔一划勾勒出线条,直到最后完成一幅画作那样,笔触细腻,情感丰富,画面优美。
#自我觉察 #信息完整性 #有效沟通
Comments
Post a Comment